- 咨詢熱線
- 028-81132238
- 客服QQ
父母是唯一一項不需要考核就能上崗的職業了,很多新手爸媽都會有一些手忙腳亂。
你一定試過養孩子的時候和婆婆爭得面紅耳赤。即使一些結婚后相處得比較好的婆媳,在孩子出生后因為育兒意見不合而吵翻天。不管怎么說,老一輩的很多育兒觀都不適合現在的小孩,那么老人家們都會對孩子做什么呢?下面這幾位媽媽遇到的問題,你也很可能會遇到,提前有個底,以后遇到這些情況就可以行使你作為媽媽的權利了.......
誤區1:包“蠟燭包”可防止日后羅圈腿
羅圈腿不是因為沒綁腿,是因為維生素D缺乏、缺鈣?!跋灎T包”限制了寶寶四肢,使肌肉的感觸感染得不到應有的刺激,影響腦的發育。二來抽泣時肺的擴張受到限制,影響胸廓和肺的發育。若是把寶寶包裹太緊,還輕易造成髖關節脫位甚至梗塞。應當給新生寶寶穿柔嫩稱身的棉質衣褲,外包輕盈柔嫩的睡袋或包被就可以咯。
誤區2:喝葡萄糖水去黃疸?
對于嬰兒黃疸,需通過增加喂養量,致使排便量增加,進而達到降低黃疸的效果。而葡萄糖的吸收過程只增加血中葡萄糖含量,對排便量不會造成影響,所以和退黃不退黃沒什么關系??傊辔鼓蹋鄷裉枺岦S疸自行代謝。如果實在還是很嚴重就去看醫生。
誤區3:奶水太稀寶寶吃不飽
其實母乳喂養只要媽媽奶水足,就不用擔心吃不飽。
母乳分前奶和后奶,前奶比較清淡,大部分是水分,是給寶寶解渴的。當寶寶吃多幾下,母乳就會越來越濃,成為奶油一樣,夠給寶寶解餓的的后奶。
誤區4:母乳6個月以后就沒營養
到現在為止也有沒有任何科學證明母乳會在某個階段失去營養價值。而且母乳會根據寶寶的成長情況自動調節每一次的分泌,以滿足寶寶的成長需求。
所以世衛組織建議,有條件的媽媽,在寶寶6個月添加輔食后,也至少堅持母乳喂養至1歲,最好甚至是2歲。
誤區5:吃奶粉的寶寶長得快
吃奶粉的孩子確實更容易長胖,因為奶粉中有數倍于母乳的脂肪和蛋白質。但是,長胖不代表健康,過多的脂肪和蛋白質會讓寶寶造成體重過量,給將來的健康埋下隱患。有能力有條件的媽媽還是堅持給寶寶母乳喂養吧。
誤區6:給母乳寶寶喂水
母乳大部分是水分,所以如果母乳寶寶在非吃藥狀況下的排尿為無色透明或微黃,就說明體內水分充足,不用另行添加。
誤區7:母乳/奶粉吃不飽,早點添加輔食
母乳能夠在六個月以內滿足嬰兒的全部需要。提前添加輔食,不但無助于事,反而會給孩子造成過重的腎負荷,并且破壞孩子對母乳的吸收,適得其反。如果一定要添加,建議至少等到寶寶四五個月后,從添加含鐵米粉、蔬菜泥、水果泥開始逐步添加。
誤區8:寶寶爬行會變聰明
爬行中,寶寶的左右手與左右腳相互協調配合前進,視覺則在"由坐姿轉到爬行,由爬行轉到站立"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整作用。但到目前為止,并沒有可靠的研究結果證明,專門的爬行訓練會對大腦發育有特別的作用。會爬的寶寶并不一定更聰明,不會爬的寶寶也未必就更笨。
提醒爸爸媽媽要順應寶寶自身的發育規律。有的爸爸媽媽為了讓寶寶多爬,一看到寶寶站起來就橫加干預,導致有些寶寶到了1歲都不太會站。與其強迫練習,我們更應該順應寶寶的發育規律,該爬時爬,該走時走,快樂、自由地發展就是最好的。
誤區9:寶寶有問題都是鈣惹的禍
出汗多缺鈣,枕禿缺鈣,頭型不好看缺鈣,半夜哭缺鈣,走路晚缺鈣,不愛吃飯缺鈣……好像只要寶寶身體出現問題,就能把問題通通歸咎于缺鈣上。其實-6個月無論是母乳、配方奶還是混合喂養的寶寶,只要奶量喝夠,鈣都是充足的。6個月后,如果寶寶飲食平衡,就沒可能缺鈣。
誤區10:寶寶咀嚼不爛食物家長幫忙咬
有些家長喂養嬰兒時,習慣于先將食物放在自己嘴里咀嚼,再吐在小勺里或口對口喂養,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孩子嚼不爛,想幫幫忙。其實,這樣做反而不利于嬰幼兒消化機能的成熟。
而且大人吃過再給寶寶喂食,容易會使寶寶感染幽門螺桿菌,引起寶寶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等疾病,甚至會導致寶寶生長發育遲緩。對喂寶寶的食物,家長一定不要用唾液接觸。
誤區11:一邊逗孩子一邊喂食
為了讓寶寶乖乖吃下飯,家人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技,一邊喂食一邊逗寶寶,其實是很危險的。寶寶大叫或大笑,然后一深吸氣,飯粒等食物就會隨氣流而被吸入氣管內,引起呼吸道梗阻,甚至呼吸困難、室息。給孩子喂食還是應該讓他保持平靜、專注。
誤區12:出生喝糖水 1歲內加鹽
不要給嬰兒吃刺激性的食物,新生兒的味蕾異常敏感,糖水、橙汁和鹽都屬于強刺激物,可能嚴重損壞寶寶的味蕾,導致寶寶不愛喝白開水、吃飯挑食重口味。
誤區13:使用純凈水
純凈水除去了各種常量元素和大部分的微量元素,長期飲用會造成孩子營養素攝入量不足;而礦泉水中含有的營養素又過多,長期飲用會造成孩子某種元素攝入過多。其實平時用自來水燒開冷卻到合適溫度就行。
誤區14:開水泡奶粉
過高溫度的熱水反而會將奶粉中的營養元素破壞掉。無論沖調任何奶粉時都不該用沸水,應該用45℃左右的溫開水,因為過高的水溫可以使奶粉中的蛋白質變性,一些維生素也會遭到破壞,降低其營養和食用價值。
不同牌子的奶粉有不同的配比說明,但一般來說都是用40-60℃的溫水沖較好。這個溫度不僅有利于加快化學反應的速度,促使糖、奶粉等在液體里的溶解,調出比較均勻的溶液,且能保證奶粉里的營養物質不被破壞。
誤區15:寶寶哭 不是拉了就餓了
有些家長每次一看到寶寶哭了,就覺得寶寶肯定是餓了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是一頓喂。其實寶寶哭是有很多種原因的,不一定是餓了才哭的。長期如此,寶寶的胃很容易被無形中撐大,為以后的肥胖癥埋下了隱患。
誤區16:寶寶就該大口大口吃飯
很多家長喂寶寶吃飯的時候,都喜歡鼓勵他們“大口吃”“快點吃”,覺得這樣才是胃口好的表現。其實小孩子吃飯需要細嚼慢咽,鼓勵他狼吞虎咽地吃只會讓他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,容易吃飯被噎住,或是消化不良。
誤區17:寶寶被魚刺卡喉,給他喝醋或吞飯團
魚刺卡住了喉嚨,家長最常用的老方法就是讓他立即猛吞幾口飯或饅頭,可是難以達到效果,反而還會使魚刺扎得更深,并引起局部黏膜腫脹、出血或合并感染,增加寶寶的痛苦。
如果魚刺比較小,扎入比較淺的話,可以讓孩子做嘔吐或咳嗽的動作,沖出魚刺;或者讓孩子張大嘴巴,用手電筒向里照著,如果看見魚刺用鑷子夾住拔出;如果如果魚刺粗、長,或鯁的部位更下更深,就要及時去醫院診治。
誤區18:雞蛋當主食
各種蛋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鈣、磷、鐵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,對嬰兒生長有益,但過多食用會導致消化不良,大便中出現蛋白狀奶塊,食欲減退。一般而言,1~2歲的孩子,每天需要蛋白質在40克左右,除普通食物外,每天添加1~1.5個雞蛋就已經足夠了。
誤區19:豆奶營養豐富,給寶寶喝豆奶
豆奶雖含有較豐富的營養成份,價格便宜,但所含的蛋白質主要是植物蛋白,而且豆奶中含鋁也比較多。若長期飲豆奶,可使體內鋁增多,影響大腦發育。豆奶所含的鈣、磷也較牛奶少,所以還是以母乳或配方奶喂養嬰兒好。如果寶寶對牛奶過敏,必須以豆奶喂養時,需及時添加魚肝油、菜泥、蛋黃等食品,以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需要。
誤區20:煮水果補充維生素
有些家長以為水果烹煮之后會減少寶寶腹瀉的可能性。但是水果被高溫加熱后,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就會大打折扣,所以并不建議過度依賴烹煮過的水果為寶寶補充維生素。
誤區21:逗孩子喝酒
兒童肝臟發育和代謝功能還不完善,即使是度數較低的酒,酒精也容易淤積在體內引起中毒。傷肝壞胃、低免疫力低智商、生殖系統損害、影響內分泌。總之千萬不能逗孩子喝酒!
誤區22:只吃一兩種輔食可避免過敏
嬰幼兒對單調食物容易發生厭倦。為了增進嬰幼兒的食欲和避免偏食,保持充分合理的營養,應使食物品種豐富多樣,色、香、味俱全,主食粗細交替,輔食葷素搭配,每天加1-2次點心。這樣,既可以增進孩子的食欲,又可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。
誤區23:水果吃得多 寶寶身體才棒棒的
寶寶的胃容量很小,1歲寶寶的胃容量只有300~500毫升,一個橙子那么大。如果吃水果太多太頻繁,甚至在臨近正餐時吃水果,容易影響正餐的攝入。